提到网球肘(肱骨外上髁炎),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桡侧腕短伸肌或伸肌总腱的损伤。然而,临床中发现,旋后肌激痛点常被忽视,却是导致肘外侧疼痛反复发作的“隐形凶手”。本文将深入解析旋后肌的解剖、激痛点触发机制及其与网球肘的关系,并提供科学康复方案。
图片
一、旋后肌解剖:旋后肌是前臂深层短而扁的肌肉,起自肱骨外上髁、桡侧副韧带及尺骨旋后肌嵴,止于桡骨近端前外侧。作为前臂旋后动作(掌心向上转动)的主要肌肉,它与肱二头肌协同完成强力旋后,并在肘关节屈曲时辅助稳定桡骨头。功能特点:
日常活动(如拧瓶盖、转门把手)中高频使用;
长期过度负荷易引发慢性劳损;
解剖位置深在,疼痛易被误判为浅层伸肌问题。
图片
二、旋后肌触诊:触诊步骤:
患者坐位,前臂旋前置于桌面,肘关节屈曲90°;
检查者拇指沿肱骨外上髁向远端移动2-3横指,触及桡骨头后外侧;
在桡骨头与尺骨之间向深部按压,触及条索状紧张带即为旋后肌肌腹;
激痛点多位于肌腹中段,按压可诱发局部剧痛并向肘外侧、前臂背侧放射。提示:触诊时需与桡侧腕短伸肌压痛区分,后者疼痛更表浅且靠近肱骨外上髁。
图片
三、旋后肌激痛点与网球肘的关联机制1. 牵涉痛模式旋后肌激痛点的典型牵涉痛区域为:
肘关节外侧(与网球肘疼痛区高度重叠);
前臂背侧至腕关节;
部分患者可放射至拇指根部。这种疼痛模式易被误诊为单纯伸肌腱病变,导致常规治疗效果不佳。
图片
2. 生物力学代偿旋后肌慢性劳损会导致:
前臂旋后功能受限,迫使桡侧腕伸肌代偿性发力;
肘关节动态稳定性下降,加速伸肌腱微损伤;
局部血液循环障碍,阻碍组织修复。
临床证据:研究显示,约35%的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存在旋后肌激痛点(Travell & Simons, 1999)。忽略其处理,可能使康复周期延长40%以上。
四、手法治疗:精准灭活激痛点1. 缺血性压迫(Ischemic Compression)
定位激痛点后,用拇指或肘尖垂直施压至7/10疼痛度;
维持压力60-90秒,直至疼痛减轻50%以上;
每日1-2次,持续1周。
2. 深层横向摩擦(Deep Friction Massage)
沿旋后肌纤维走行,横向滑动按摩;
力度以引发轻微酸痛为宜,每次3-5分钟;
可促进胶原纤维排列,减少粘连。
图片
五、牵伸训练:恢复肌肉弹性旋后肌静态牵伸:
坐位,患侧肘关节伸直,前臂旋前(掌心向下);
健侧手握住患侧手腕,向尺侧(小指方向)施加压力;
保持牵伸感30秒,重复3组,每日2次。
动态神经肌肉松解(PNF):
抗阻旋后:患者主动旋后,治疗者施加反向阻力5秒;
放松后立即被动旋前至最大范围,保持10秒;
重复5-8次,提升肌肉延展性。
图片
结语旋后肌激痛点可能是久治不愈的“网球肘”背后隐藏的推手。通过精准评估、针对性手法治疗与科学训练,多数患者可在4-6周内显著改善症状。若自我处理无效,建议及时寻求康复医学或运动医学专科医师的帮助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